不久前,乌克兰大肆宣传的“无人作战装备俘虏俄罗斯军人”事件还未平息,俄罗斯便推出了一个更具震撼力的操作——在T-72坦克基础上改造出的无人坦克。据美国《Defence-Blog》网站最近报道,俄罗斯国防部主导开发了这一无人系统,目标是应对高风险的城市作战环境,尽量减少人员伤亡。
根据文章的描述,俄罗斯采用了T-72和T-90坦克的底盘,搭载不同的武器系统,以应对前线作战的多样需求。所有作战系统都由搭载在附近的指挥车控制,而这些系统在必要时可以从无人操作模式切换到有人操作模式。具体而言,被称为“一号战车”的无人坦克,主要配备了一门缩短长度的125毫米主炮,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炮管在巷战中的被遮挡风险。该主炮通过自动装弹机供弹,外部还配有铲刀用于清除障碍物,以及防御反坦克武器的综合防护系统。这一设计本质上是为了支持城市近战作战的思路。
展开剩余70%与“一号战车”相比,“二号战车”在主炮的基础上,还增加了火焰喷射器;而“三号战车”则去除了主炮,改为搭载火焰喷射器和双管30毫米火炮;至于“四号战车”,它则配置了220毫米的温压火箭弹,火力更加猛烈。指挥车在理论上可以控制三千米范围内的无人战车,但考虑到操作限制,实际作战时通常只有一个排(三辆车)左右的规模。总体来说,俄罗斯的设计理念是利用自动装填和控制系统,减少人员舱和维生设备,从而打造出更适合城市作战的移动火力平台。这种设计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降低制造成本,并显著减少精英操作人员的伤亡。
在测试阶段,俄罗斯所使用的是旧式的坦克底盘。如果该无人坦克系统能够进入量产阶段,确实可以通过简化设计,降低制造成本。然而,由于坦克底盘本身就是昂贵的战争物资,再加上无人结构可能带来的损失,这意味着节省的经济成本并不会像预期那样显著。相比之下,减少人员伤亡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。二战末期,各大交战方的装备并不缺乏,除了美国之外,缺乏足够的人力来操作这些武器,才是最大的困境。如今,俄乌战争已经进入第三年,尽管双方的战斗并未接近尾声,但像坦克这样的高素质兵员依然非常稀缺。特别是在无人机在战场上日益普及、装甲车辆损失率极高的情况下,这种无人坦克方案显得尤为必要。
与训练数月甚至数周的步兵相比,坦克车组在前线的消耗远远高于后方的培训速度。在双方前线的反坦克装备密度极高的背景下,未经充分训练的坦克车组贸然上阵,结果可想而知。正是基于这种现实,俄罗斯的无人坦克方案显得格外有价值。简单来说,相比于稀缺的精英坦克车组,依靠不断生产、并通过降低性能要求和使用旧式底盘来控制经济成本的无人坦克,反而显得更加经济实用。
在城市巷战中,坦克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它不仅可以为步兵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,而且操作并不复杂。然而,由于坦克活动范围的限制,它们很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。将无人坦克代替传统坦克,能够有效弥补这一短板。实际上,俄罗斯在三年前曾尝试投入无人坦克,但由于当时的控制系统性能差,且容易被敌方干扰,因此很快就撤出了战场。但如今,基于T-72底盘改造的无人战车,步伐更加接近实际需求,如果能够解决控制系统的难题,它有可能真正成为未来战场中的利器。
面对无人机的浪潮,不仅仅是坦克,连自行火炮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。中国和韩国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,都已开始规划无人火炮的研发。相比需要近距离作战的无人坦克,远程支援的无人火炮似乎更具前景,具有更高的战术价值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直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