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日,印度洋海域上,四艘满载俄罗斯原油的油轮停在那儿,迟迟不敢靠岸。而在另一边,中国的炼油厂早已悄悄行动起来,15艘俄罗斯原油的船只迅速成交,预计在10月和11月陆续交付,总量接近千万桶。
这场横跨亚欧大陆的能源争夺战,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角力局势?为什么原本应该由印度来接手的俄罗斯原油,现在却被中国抢了先?莫迪为什么突然选择“退缩”,退避三舍?而中国又是以怎样的策略趁机出手,牢牢把这笔划算的交易拿到手中?
从7月底开始,印度方面传出了不寻常的消息,印度的国有炼油厂突然停止了和俄罗斯的原油采购合作,手上的订单最多也就坚持到9月份。这一举动可不小,对于一直靠俄油过活的印度炼油厂来说,基本上就是把稳定的油源断了个干净。
到了8月初,特朗普政府开始实施“二级关税措施”。以“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”为借口,美国对印度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加征25%的关税,还暗示会在不久后提高到50%。本来就为关税问题烦得焦头烂额的莫迪政府,被这突如其来的制裁搞得措手不及,硬气的态度很快就变成了示弱。
据《经济时报》报道,印度的三大国有炼油企业——印度石油公司、巴拉特石油公司以及印度斯坦石油公司——纷纷暂停了俄油的采购,等待政府的下一步指示。在此之前,印度每天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达到了175万桶,甚至一度超过了200万桶。
在东方,中国的炼油厂已经嗅到了难得的商机。在印度退出市场的同时,中国迅速行动起来。据路透社报道,中国的炼油企业迅速确定了15批次俄罗斯原油的采购方案,每批装载70万到100万桶,总共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千万桶规模。
交货时间安排在10月和11月,刚好补上了印度市场的空白。这不只是一笔普通的采购,而像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的“抄底”行动。中国的公司不仅锁定了大量稳定的供应源,还以每桶低1美元的优惠价成交。别小看这一美元的差距,考虑到每艘油船的装载量,最终节省的成本绝对不算小数。
俄方听到这个消息肯定是喜出望外了,毕竟原本最大的买家印度突然退出,导致他们的原油出口计划遇到了不小的困难。如果这时候中国不帮一把,俄方可能只好以更低的价格出售,甚至亏本出货。现在中国出手之后,不仅帮稳定了俄方的出口局面,还让普京的政府能稍微松一口气。
据彭博社报道,乌拉尔原油和瓦兰杰原油这些之前主要出口给印度的油种,现在大部分都转向了中国。中国企业的迅速行动,展现出一种成熟的能源战略思维——与其等待市场回暖,不如主动出手,争取在谈判中占得优势。
印度方面的退缩,并不完全只是因为价格问题。虽然俄方最近对印度的折扣确实有所减少,但真正让莫迪政府犹豫不决的,是特朗普政府施加的巨大压力。美国不仅用关税威胁,还通过政治手段胁迫印度与俄罗斯断绝能源合作。
美印之间的较量由来已久。美国希望印度在“印太战略”中扮演更活跃的角色,但又不打算做出真正的让步。当印度在关税协议上一直没有明确态度时,特朗普就以“俄油问题”来施压莫迪,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——一方面削弱印度的自主性,另一方面也对俄乌局势施加压力。
中国的态度完全不同。遇到类似的问题,特朗普没有对中国采取所谓的“二级关税”。美国财政鹰派鲁比奥公开表示,打压中国只会推高全球能源价格,而且中国大部分俄油经过加工后会销售到国际市场,不会直接威胁到美国的战略目标。
在这轮能源外交争夺中,中国表现得特别灵活,并且具备很强的战略眼光。不仅快速填补了印度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缺,还利用本币结算的方式,避免了美元主导的制裁风险。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,到7月底,超过六成的俄油交易都用了人民币进行结算。
这些做法实质上削弱了美国通过金融手段施加压力的可能性。即使特朗普政府试图制止中国从俄方购买石油,也难找到切入点。中方始终坚持,中俄的能源合作是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的正常贸易行为,既不针对第三方,也拒绝外来干涉。
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变得越发热情。在印度“退场”之后,俄方积极增加对中国的价格让利。据了解,之前每桶1到1.5美元的优惠,现在已经提升到2.7美元。同时,俄方也愿意在运输和支付等环节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便利。
印度的“后悔药”似乎已经没法服用了。多位印度炼油厂的高层私下谈到,他们正在重新考虑俄油的采购策略,但即便想继续合作,也得等特朗普政府同意。眼下,印度的俄油订单数已经从每天118万桶大幅减少到40万桶以下。
在另一边,中国的油料采购量正持续增加。数据显示,到8月中旬,中国每天进口乌拉尔原油已经达到7.5万桶,比年初的数据多了一倍多。预计随着10月的船只陆续到港,这个数字还会继续上升。
虽然中国的炼油厂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规模,但这次“抄底”行动无疑展现出他们极强的商业洞察力。在全球能源价格大起大落的背景下,提前锁定低价原油,就像给企业建了一道“护城河”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购买这批俄油,并不意味着中国会放弃其他供应国。从8月开始,很多中国炼油厂都减少了对沙特原油的采购安排,部分九月的提货合同也被主动压缩。原因很直白,那就是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的性价比更突出。
这并不代表中国会长期依赖俄罗斯能源。中国一直强调“多渠道”供应策略,避免过度依赖某一个国家。之前欧洲因为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而遇到麻烦的经历,早已让中国提高了警惕。
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“抄底”俄罗斯石油的同时,依然在积极拓展中东、非洲、拉丁美洲等多个能源合作渠道。这样不仅能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,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价格波动留出一些调节空间。
这次事情也让莫斯科更清楚地知道了谁更靠谱。在压力面前,中国坚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,理性应对,没有受到外部影响轻易改变立场。而印度则显得挺为难,表现得左右摇摆,言行不一。
西方媒体也开始关注中印在能源外交上的差异表现。有不少外媒指出,中国的果断行动不仅稳定了俄中能源合作,也让西方的制裁策略出现了出乎意料的变化。原本打算通过切断印度的途径来封堵俄罗斯,现在反而让中国成为了新的能源通道。
特朗普政府内部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。财政部长贝森特批评印度“牟取暴利”,说他们把俄油加工后再卖回欧洲“无法接受”。实际上,欧洲才是最终的买家,印度只不过是“中间人”,虽然西方国家都很清楚这个事实,却偏偏装作没有看到。
令人觉得有趣的是,特朗普和普京最近的关系似乎变得更紧密了。据报道,两人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私下聊了大概40分钟,把泽连斯基等人都晾在一边。这一举动再次表明,制裁更多是政治工具,真正的目标其实不是打击俄方,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对盟友施加压力。
这场能源格局的变化中,最大受益者毫无疑问是中国。不仅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了高品质的俄油,还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了主动地位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展现出一种不受西方牵制的自主立场,赢得了更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同。
未来几个月是否会继续增加俄油的采购,还要取决于市场价格和国际局势的变化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这次“抄底”行动,不仅展现了中国企业的商业头脑,也反映了国家层面坚定的战略意志。
简单来说,这次中国果断出击,在印度还在犹豫时,以非常划算的价格拿下了数千万桶俄国石油,不仅确保了自身的能源供应,也在地缘政治的角逐中取得了宝贵的主动。这场“表面平静”的能源交易,实际上是一场智慧和勇气的比拼。
一直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