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-22“猛禽”是美国空军的第一款第五代战斗机,首次服役于2005年。当时,它凭借其超音速巡航能力和卓越的机动性能震撼了世界。其搭载的F119-PW-100发动机具备强劲推力,推重比高达1.08,结合机身棱角分明的隐形设计,使其在当时成为无可匹敌的空中霸主。
然而,谢夫在多次红旗军演中发现,F-22的Link-16数据链系统存在致命缺陷。该系统仅能接收信息,无法主动发送目标数据,从而导致F-22在现代高度网络化的空战环境中效率严重下降。相比之下,F-35的MADL数据链则能够实时共享战场信息,充当一个灵活的移动指挥节点,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。谢夫在2020年的一次智库会议中提到,F-35的EOTS光电瞄准系统可以在雷达关闭的情况下侦测到敌方目标,极大地弥补了F-22的依赖于AN/APG-77雷达的短板。
中国空军的歼-20“威龙”是另一款具有代表性的第五代战机,于2011年首飞,并在2017年正式服役。歼-20采用双发动机设计,搭载WS-10C发动机,最大起飞重量达到37吨,作战半径约为2000公里。谢夫通过公开资料了解到,歼-20配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T/R组件数量比F-22的APG-77还要多,探测距离也更为遥远,配合PL-15空空导弹,射程可达到200公里。此外,歼-20的EOTS系统与F-35类似,能够在不使用雷达的情况下捕捉敌机的热信号,增强了它的态势感知能力。
展开剩余71%谢夫还特别提到,在珠海航展上看到歼-20双座型时,他注意到其独特的鸭翼布局和优化的内部武器舱设计,这些改进有效提升了隐形性能,使得雷达反射截面仅略大于F-35的0.001平方米。对于F-35来说,其设计理念更适应现代空战,搭载普惠F135发动机,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,配备了先进的航电系统,如IFPC和IEWS,能够整合来自预警机、卫星及地面雷达的战场信息。F-35的卓越表现不仅体现在对抗第四代战机时以15:1的胜率优势,更在2022年达到了40:0的完美战绩。其DSI进气道和新型隐形涂层使得正向雷达反射截面(RCS)比F-22更小,生存能力更强。此外,F-35还配备了PHM系统,能够实时监控机体状况,显著提高了维护效率,远超F-22。
F-35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其核心优势,特别是在面对歼-20时,凭借强大的数据链和与E-3预警机的协同作战能力,F-35能够抢占信息优势,尤其是在超视距空战中。而歼-20的快速发展也让谢夫印象深刻。根据《军事观察》的报道,中国已经部署了13个旅的歼-20,年产能力达到50-70架,预计到2025年,歼-20的数量将超过F-35的部署数量。
歼-20的双座型设计可能会用于指挥无人机群,从而进一步增强其体系作战能力。谢夫在2023年的一次研讨会上指出,搭配空警-500预警机,歼-20能够在超视距空战中先发制人,锁定F-22。而F-22的数据链限制使其难以应对这种威胁。相比之下,F-35凭借其更强的MADL数据链和EOTS系统,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能够保持优势,并在与歼-20的对抗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。
珠海航展上,歼-35A的亮相进一步加剧了空中竞争。这款中型隐形战机与F-35C的性能相当,搭载涡扇-19引擎,其性能指标几乎接近F-35。谢夫分析认为,歼-35A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空军已形成了歼-20和歼-35A的高低搭配组合,类似于美军的F-22和F-35双机配置。在报告中,谢夫建议,美国空军应加快F-35的TR-3版本升级,提升其数据链和传感器融合能力,以应对中国空军逐步形成的双五代机作战格局。
截至2025年,F-35的交付量已超过1000架,而F-22仅剩183架,且生产线早已关闭。谢夫认为,F-35的量产优势以及强大的后勤支援能力,使其成为美国应对歼-20的主力战机。虽然F-22曾是天空的霸主,但随着网络化作战需求的变化,其设计理念已逐渐跟不上时代。
随着歼-20的崛起,美国空军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战机之间的技术差距。在谢夫看来,F-35凭借其先进的航电系统和体系作战能力,才是唯一能够与歼-20抗衡的战机。中国空军的歼-20数量持续增加,而歼-35A的服役则进一步改变了空战格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直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