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本报评论员 王春华
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,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“主引擎”,更是民生幸福的“晴雨表”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——消费模式从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的“生存型消费”逐步转向追求品质、体验和自我实现的“发展型消费”。这一变化不仅重塑市场格局,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,更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,推动社会价值观从物质追求向精神富足和全面发展转变。
为什么说中国正在从生存型消费迈向发展型消费?这一转变的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逻辑?
消费升级的历史逻辑与时代特征——消费结构的演进从来不是孤立的经济现象,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。经济学家罗斯托在《经济成长阶段论》中指出,当一个国家进入“成熟阶段”后,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将成为主导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,经济持续快速增长,人均GDP在2019年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,标志着消费结构进入加速升级阶段。
翻开中国消费变迁的历史长卷,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、布票到改革开放后的“三大件”更迭,从新世纪之初的房地产、汽车消费热潮到当下国潮经济、“悦己消费”的兴起,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质的飞跃。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52年的27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8.3万亿元,服务消费占比突破45%。这些数字背后折射的是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,是新中国从物质匮乏走向精神富足的伟大复兴。
经济学理论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恩格尔定律揭示了随着收入水平提高,食品等生存型消费占比下降的发展规律。当恩格尔系数(食品支出占比)降至30%以下时,消费结构将发生质变。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17年达到29.3%,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联合国划分的富足区间,消费升级进入加速期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则从心理学角度阐释了消费升级的内在动力——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,人们自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。这些经典理论共同构成了理解中国消费市场变革的重要分析框架。
当前,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征:一方面,以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趋于稳定;另一方面,教育、医疗、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。2024年,国潮经济市场规模达2.29万亿元,同比增长11.7%;“谷子经济”(Goods)市场规模超1600亿元,同比增长40.63%。“悦己消费”“体验经济”等新业态蓬勃兴起。这种结构性变化正是中国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生动体现。
服务消费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路径——从全球经济发展规律来看,当一个国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,消费结构通常会发生显著变化,服务消费占比快速提升,并推动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。中国当前正处于这一关键转型期。
最新数据显示,1~7月,中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.2%,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0.3个百分点。7月单月服务消费受暑期文旅需求拉动明显,旅游咨询租赁、文体休闲、交通出行等服务类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。中国服务消费市场稳健增长,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。
放眼全球,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是发达国家普遍经历的过程。美国在1970年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,服务消费支出首次超过商品消费;到1979~1990年间,服务消费占比由53.5%快速提升至60.8%。日本在1985年服务消费占比首次超过商品消费,十年间达到57.3%。目前,OECD国家服务消费占比普遍维持在60%~70%,而中国近几年这一指标在45%左右,表明我国服务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与西方国家自然演进不同,中国的消费升级路径呈现出“政策引导+市场驱动”的双重特征。2018年《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》的出台,2024年《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的印发,2025年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的实施,都体现了政府对消费升级的有意识引导。这种“有效市场+有为政府”的模式,既遵循普遍规律,又发挥制度优势,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。
中国消费升级正处在关键转型期,在展现出蓬勃活力的同时,也面临深层次结构性矛盾。优质供给不足、区域分化明显、代际差异突出等问题,凸显了消费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。而发展型消费的“消费—投资双重属性”则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。
“消费升级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。”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:从生存型消费迈向发展型消费,这是对发展规律的遵循,更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。
一直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